第4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一、秦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开端生长1.农业的生长:(1)耕作方式: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,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。②汉朝以后,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。(2)耕作技术:①西汉时赵过推广代田法。
②西汉发现了播种工具耧车。(3)耕作制度:以一年一熟为主。
(4)水利浇灌:①汉朝泛起了漕渠、白渠、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。②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浇灌。
③东汉王景治理黄河。2.土地制度:汉代,土地买卖成为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。土地吞并严重,租佃现象比力普遍。3.田主田庄:汉代,随着土地的集中,泛起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,即豪强田主控制下的田庄。
4.手工业的进步:(1)概况:汉武帝以后,煮盐、冶铁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。(2)成就:①冶金业:西汉时期,泛起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;东汉杜诗发现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。②制瓷业: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。
③纺织业: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工具织室有数千工人。西汉时期,中国丝绸远销欧亚,赢得“丝国”誉称。(3)田庄手工业:生产谋划运动包罗酿造加工、纺织手工业、农具和武器修造等。
田庄中手工业生产是自然经济运动中的重要内容。5.古代商业:(1)商业生长:①生长艰难,总体水平不高。
★②由于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,中外商业蓬勃。中国的丝织品沿着丝绸之路传向中亚、西亚、欧洲和北非。(2)都会生长:西汉长安城东、西有“市”九处,设有专门的治理机构,市的时空有严格限制。(3)重农抑商政策:①西汉初年:政府划定商人不得衣丝搭车。
★②汉武帝:革新币制,将铸币权收归中央;实行盐铁官营,由政府垄断盐、铁的生产和销售;推行均输平准,国家加入并谋划商业商业,增加收入,平抑物价;抑制工商业者,颁布算缗、告缗令,向他们征收产业税。6.钱粮制度:汉朝实行“编户齐民”制度,作为征收田租、人口税、更赋和服徭役的依据。二、秦汉时期的思想★1.秦焚书坑儒:为了钳制思想,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,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。
★2.汉初的黄老之学:汉初统治团体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,政治上尊奉黄老无为思想,接纳“与民休息”政策,减轻钱粮、徭役和刑罚,提倡节俭,淘汰财政支出。3.董仲舒的新儒学:(1)配景:①经济:汉武帝时期,经济恢复生长,国力增强,为中央集权的增强奠基了物质基础。
②政治:诸侯国势力膨胀,土地吞并猛烈,匈奴为患,威胁西汉的稳定。③思想:道家“无为而治”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增强中央集权的需要。(2)内容:①为增强中央集权,提出“春秋大一统”和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。②为增强君权,宣扬“君权神授”“天人合一”和“天人感应”学说。
③为维护统治秩序,提出“三纲五常”。(3)特点:把道家、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,加以革新,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。
(4)影响:①有利于牢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。②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,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。4.汉武帝的尊儒措施:(1)政治:重用儒生。汉武帝初年,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。
(2)思想: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,实践德政、推行教养。(3)教育:①教科书:划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。②中央:兴办太学,大大提高了儒学的职位。
③地方:各郡县设立学校,开端建设地方教育系统。三、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1.科技:(1)造纸术:西汉前期已有纸。东汉蔡伦革新造纸术,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质料,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流传生长作出了重大孝敬。
(2)数学:《九章算术》约成书于东汉,接纳十进位值制记数法,搜集许多算术命题。是其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,标志着中国古代以盘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。(3)农学:西汉氾胜之的《氾胜之书》。(4)医学:①战国问世、西汉编订的《黄帝内经》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。
②东汉张仲景的《伤寒杂病论》缔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,奠基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。★2.史学:代表成就是《史记》与《汉书》。《史记》文字精练,人物描画与叙事生动,不虚美,不隐恶,兼具史学和文学价值。
3.文学:汉赋。(1)特点: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,特点是讲求铺陈排比,辞藻华美,体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。(2)代表作:西汉司马相如的《子虚赋》《上林赋》,东汉张衡的《二京赋》。4.绘画:(1)概况:绘画门类已很富厚,有壁画、帛画、木描画、木板画、画像石、画像砖等。
(2)代表:《匹俦宴饮图》。5.汉字与书法:(1)小篆:秦始皇以小篆为基础,统一全国文字。字体略长,笔画圆匀,富于图案美。
(2)隶书:始于秦朝,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。字体结构平衡对称,整齐安宁。[深化拓展]一、儒学独尊职位确立的影响1.对汉代政治:有利于牢固中央集权的“大一统”局势,削弱和攻击地方盘据势力,稳定封建统治秩序。2.对民族精神:思想统一于儒学,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奇特精神。
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、阻止破裂的强大思想武器。3.对学术文化:一方面竣事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势,对学术、思想的生长有钳制作用;另一方面,尊儒又提倡了文化教育,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职位和作用。4.对主流思想: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,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。
二、以礼入法古代执法实行“以礼入法”,无论是在立法、司法、执法还是在守法、释法领域,无不体现着儒家思想。1.古代立法——纳礼入律。“以礼入法”的直接体现就是在法典制定方面“纳礼入律”,即统治者制定和修改执法以使其切合“礼”的要求。
2.古代司法——引经决狱。在中国古代,道德的精神已经渗透进执法,对法官来说,只须依照成文的执法划定行事,贯彻道德的精神要求,许多情况下他们也会有充实的理由背离成文的律令,因为道德原则要求处断案件时要详细情况详细处置惩罚。3.古代执法——执法原情。中国古代社会是一小我私家情的社会,完全依照犯罪的客观事实,依照执法来治罪量刑虽也是一种划定,但在实际的执行中却是不彻底的。
追求执法合乎道德,维护的是封建的伦理纲常。4.古代守法——以德去刑。对于中国古代的民众而言,守法不仅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遵守执法,以使行为合于执法,还要求人们心田有德,守法即是守德。儒家用其德治的理念向人们贯注道德方面的尺度和要求,意图通过道德伦理的教养,使人们自觉遵守执法,以到达淘汰犯罪、消灭犯罪的目的,即所谓以德去刑。
5.古代执法解释——以礼释法。儒者以执法章句注解现行执法,把儒家精神贯彻于其中。可见,“以礼入法”的历程应该说是从以礼解释执法开始的。
在执法运动中,执法解释是执法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。
本文来源:J9九游会首页登录-www.zzsjylsb.com
QQ:519703761
手机:15691443046
电话:033-438972333
邮箱:admin@zzsjylsb.com
地址: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浮山县过蒂大楼4383号